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都是以“老师”相称。
但是到了研究生的阶段,老师的称谓却变成了“硕导”或者“老板”。
这样一改,不仅是因为硕导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严谨的师生关系,而更像是一种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因为硕导在学生眼里,就更像是发号施令的老板一样,掌控着学生的一切。
硕导不仅会给学生安排课程任务,还会掌控着学生的未来前景发展,对硕导的态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
那么硕导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呢?
在研究生阶段又有什么重要的节点是由硕导说了算呢?
硕导会考察学生什么?
当学生们进入研究生阶段时,经常会收到各个硕导的消息,邀请学生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
多数情况下,硕导们会采用一些奖励方式来吸引学生加盟,比如给学生提供助研岗位,对此,许多准备考研的学生就开始苦思冥想着自己该如何才能被硕导青睐。
其实,硕导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他们要考察的不仅有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考察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有一些硕导甚至还有自己的偏见,只看重一些名校学子的申请,对其他学校的不屑一顾。
然而,就算是一些不被青睐的学生,也不能放弃自我努力提升的机会。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学生,有也可能会焕发出惊人的光彩。
因此,想要加入某一硕导的团队,首先就是要向其他学生展现出自己的热情与热爱。
其次则是要展示出自己出众的研究能力和思维方式。
然而,还有很多人不相信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会有多大的帮助,但实际上这些才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讨论过程中,硕导就能很好地看出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
此外,研究能力也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对相关领域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决。
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展示这两个方面来获得硕导的青睐,那将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在这段时间内,其他同学也会不断地向知友打听有关各个硕导对人的要求,以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
同时也不会错过能够让自己大放光彩的机会。
然而在研究生阶段,选择并不是绝对的,许多新生在入学后仍然决定换个方向继续探索。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新生已经考选了适合自己的硕导方向,那么新生能否获得理想中的助研岗位也取决于硕导的人格魅力。
如果硕导性格和蔼,对人热情,那他一定会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可如果是性格内向或是不擅长交际的人,那他们就需要磨磨合合一段时间,使自己融入到团队中。
当然还有那些非常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硕导,如果没有明确表达请求,许多学子们就会主动前去请教问题,因为许多学子还是比较积极主动前去交流学习。
然而,在众多热爱科研的新生中,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些没有学历背景、科研经历或学校情节等劣势条件的新生。
那么,他们要如何获得硕导的青睐呢?
其实,这类新生同样可以通过展示巨大的科研热忱和追求进步的态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最终获得理想中的助研岗位。